2019央美毕业季丨“洞见新百年”艺术青年第五期:“未来表达”
2019年是中央美术学院新百年之年,我们通过独特的专题视角“百年洞见”,针对毕业展的二十五件作品进行了观察,通过多次重构,在毫无头绪、浩瀚如海的作品中寻找一条路径,作为理解的向导。分为“肉身观照”、“以物易心”、“物里悟外”、“自见传统”、“未来表达”,五期视角进行逐步推荐。寻觅展览中具有启发性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带给更多观众极具话题性、内涵性、价值性的观察和讨论。
“未来表达”作为最后一期视角解读,也意味着央美艺讯网2019年毕业季“洞见·新百年”专题报道告一段落。在此次专题中,我们再次感受到青年艺术家的状态与思考,也祝愿他们在未来的艺术人生中洞见生命意义。毕业季,再会!
“洞见新百年”艺术青年系列
第五期视角:“未来表达”
未来艺术何以表达?科技似乎成为未来艺术最为有力的表达手段。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创造着人类对未来美好世界想象与惊喜。当下的数字媒介、生物技术、物理实验、化学材料、人工智能等等科技手段,都成为艺术表达的外衣。艺术通过科技走向更为广阔的表达领域,科技成为艺术新的表达逻辑,呈现出现代与未来人类思考的路径。在当下艺术的道路上,一直都在突破与寻找打破过去的、固态的、物质性的和被动观看的传统艺术形态,并期待以科技的方式,创造一种以流动的、数据的、跨界的、沉浸体验与大众产生交互式的感官连接和审美关系。从而探索未来表达方式。
1
未来媒体工作室
×
《α9 Fulldome》
城市设计学院未来媒体工作室
球幕音视频交互展演
指导教师:丁昕、谭奇
学生:韩磊、姜春琦、孔祥禹、田菲、郑雪梅、
潘俊杰、赵磊磊、黄倩倩、贾雨彤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未来媒体工作室是整合了原实验影像工作室和实验媒体工作室,以及新加入了游戏方向之后形成的面向未来的媒体艺术与设计工作室。今年毕业的学生是未来媒体工作室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的三个专业方向:音视频展演 (Audio Visual),交互设计和游戏总共有27名学生毕业。这次的球幕音视频演出就是“音视频展演”方向9个同学的毕业作品。
在教学和毕业创作中我们从声音出发,用声音触发影像,结合技术和观念,在音视频展演中运用具有当代冲击力的艺术表达手法寻找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把对于声音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与视觉相等的地位,这是由于在音视频展演中,声音是尤为重要的创作维度。视觉上我们秉承了中央美术学院”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创作传统,通过新的数字媒介继续对影像艺术进行探索和思考。
这次毕业展演我们运用了球幕沉浸式体验的形式,以音视频互动的方式进行演出,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球幕中实现音视频交互展演。广州的Mix Media团队和乐拓公司支持了这次活动的技术和设备,让同学有了一个 180度全景式画布来展现他们的才华。球幕互动演出的技术和制作在国外是比较成熟的,但由于设备成本高昂,在国内还比较罕见。近年来由于球幕mapping技术的普及化和平价软件的出现,让更多艺术家可以接触并使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球幕电影便是最常见的球幕影像作品,但仅在天文馆和一些体验厅进行展示,大众可以接触到的机会较少。近两年来,不少大尺幅的投影影像作品在国内画廊和美术馆中展出,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这些媒体艺术领域的新趋势都是我们探索球幕音视频展演的基础和参照。球幕这个画布有别于传统平面四方形的画布,现场表演也有别于传统的一键播放;这既是挑战,也是更大的创作空间。同学们的现场演出和平日展演十分成功,节假日每日观看我们展演的观众达到近4000人,面对如此多观众的赞叹和掌声,大家都很兴奋及开心。
未来媒体工作室借此次毕业展演的机会向探索球幕音视频现场互动体验已经迈出了一步,未来将会在媒体艺术的更多领域进行实验并创新。
《共生关系Codependency》
韩磊
在共生关系中我想表达在情感中我们的某种特殊的状态,它可能是某种逃离也可能是一种不作为的静止。我们怀着对失控的恐惧规避真实情感的付出,自动生成防御机制;情感时常变得如同一种轻盈地透明的流体态不可控着,生长,蔓延,毁灭 …… 在球幕中观众的视角缩小,观众无法用肉眼看到作品的全部如同我在在关系中无法做到客观的视角去观察这段关系;我们选择性的去观看我们想看到的。
《觉》
姜春琦
沉浸在某种状态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变量都会被瞬间无限的放大。信号反馈循环增强和混合现实空间,映射极大和极小的相互转换。参与者沉浸在超感官的替代混合现实中,实现与声音视觉的互动。
《很久很久现在》
孔祥禹
声音部分是红外线激光眼镜与感光元件触发的声音序列。球幕视频部分是悬浮的星体,声音触发其种种变化。挺开心能够通软件与硬件两者的连接,明确地表达出我对时间在人类体验中的存在关系的个人认识。以及作品在呈现方面上,完整的体现出我所要表达的想法。
《大》
田菲
作品以“放大”为核心。通过流体绘画的方式模拟拍摄微小的宇宙与浩瀚的鱼缸,不断切换主体与客体视角让人们在沉浸式的视觉效果里感受到世界的无限变大与自身的无限变大”。从作品的第一步迈出时,从迷茫慢慢到开始清晰,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跟预想的效果也越来越远。作品的草图与实际的效果并不一致,可能艺术探索的意义就是这样,需要的是想象不到的成果。但是在这个困难重重的过程中,不断遇见麻烦解决麻烦正是我“雕塑”这件作品的刻刀。成为作品的并不仅仅只是由设计的初衷组成的,过程中遇见问题的每一步也是他的重要部分。
《复命》
郑雪梅
模型里,模型外,一个世界空间两隔,作为生物科学研究的试验品,小白鼠的盲目乱撞,触发了模型空间内的声音装置,似是杂乱无章的声音,却是小白鼠生命值的数据可视,而我们正如这小白鼠一样,科技的进步,使得不可琢磨的生命变得数据。模型里,模型外,一个世界空间两隔,作为生物科学研究的试验品,小白鼠的盲目乱撞,触发了模型空间内的声音装置,似是杂乱无章的声音,却是小白鼠生命值的数据可视,而我们正如这小白鼠一样,科技的进步,使得不可琢磨的生命变得数据。穹顶之下被束缚的我们,好像永远逃不出的实验鼠,在社会这个迷宫里唱着一首悲凉的歌。
《混乱》
潘俊杰
通过现场实时生成影像和音频的方式,在球幕里构成一个混乱、嘈杂、无序的空间。
《木之聿》
赵磊磊
诗歌转换成甲骨文,利用文字、图像、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变换,以书写的形式,留下笔画痕迹 ,绘制一个抽象图形文字。
《情绪显微镜》
黄倩倩
情绪,作为人的主观的、感受性的心理状态,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却无形无影难以捕捉,负情绪甚至有强大的破坏力,而沉浸其中的人往往难以察觉。作品通过数字模拟创造了一种可以让情绪“现形”的显微镜,让情绪“视觉化”、“形象化”,在展现一种美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引发观者对于情绪、特别是负情绪的重视。
《第三只手》
贾雨彤
作品形式为音视频表演,在球幕空间中进行演出,由音频和视频两部分组成,作品时长五分钟。作品主要表达了我对人类虚假的自由的思考。地球从几十亿年前的荒野,到现如今人类创造的工业文明社会,这漫长的历程似乎充满了偶然与不可思议,但仿佛又像是那颗撞击地球的行星“Theia”,注定般的按照轨迹运行。为了打破生来就有的所有限制,直到现在人类都在不停地创造秩序、寻找真理,但在这看似合理的秩序演变过程中,生命的行径似乎从伊始就已被注定。我们总是在做所谓对的选择,可我们存在的秩序本身就是被选择的。
2
熊樱菲
×
《Medusa 2.0》
熊樱菲,女,1996年11月30日生于湖南长沙,201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期间主修数字媒体艺术方向课程。2019年获学士学位,责任导师:宋协伟
参展经历:
2016 《Art Fly》参展“心生”毕业季公共艺术联展
2017 《闲》入选第七届“青春•足迹” 中央美术学院旋转展厅
2017 《闲》入围 第七届天鹤国际创新设计大赛
2017 《soho体字样》入选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国家汉语委汉子文化创意研究中心 主办的“传承与创造”——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
《Medusa 2.0》
之所以取名为《Medusa 2.0》其实是因为古希腊以来的高雅艺术一直致力于巩固一些美的标准并使其永存不朽。而Medusa是古希腊神话中第一个与大众所认可的美的标准公然进行抗衡的一位凡人。因此我将作品取名为《Medusa 2.0》。
做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参加过一个“网红脸”的派对,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30多个整得十分夸张的“网红脸”,当时带给我的视觉冲击我直到现在仍难以忘记。曾经我以为他们是少数群体,殊不知,存在于网络上和大众媒体中定义狭隘的理想“美”早已占据主流地位。我开始思考:如果大家都遵循这一套审美“准则”,那么未来,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做的其实是一个思辨性的艺术与科技类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现在网络上十分受追捧的“网红脸”问题,众所周知,“网红脸”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拥有锥子脸、尖鼻子、大眼睛等特征。于是我选取了以工业流水线的形式来表达“网红脸”所具备的千篇一律的特点,体现出整个作品从审美上对于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的思考。流水线般生产的人造脸庞缺乏我们期望在人群中发现的独特个体性。作品以直接的手段将整容的整个过程曝光于公众视线之下,整个过程只需2分半种便能将一个正常的面庞加工成具有“网红脸”特征的模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今社会中人们对速度与效率的崇拜。我关注的不仅仅是经过机械改造的面部的外观,更多的是身体改造与当代语境下审美标准之间的联系,并对当今社会对“美”的典范提出质疑,批判了评判美的狭隘刻板的标准。我们或许对大众多信奉的关于美和整体性的牢固信念心向往之,然而在我构筑的情境下,这种观念早就过时了。
作品细节
我一直不太喜欢那些公众很难看懂的当代艺术的作品,做这个作品前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大家能看懂且有意义的作品。于是我选取了较为直接的表达形式。我选取3d扫描后打印出来的人头模型,将其打成与真人等大的比例,并置于传送带上。三个平台上分别摆放着三个机械臂,它们是我参与编程与工厂共同研发的。我将传送带的高度定到真人肩膀下一点的位置,是想让观者有一个代入感,当观者站在作品前观看时,自身高度与传送带上模型的高度齐平,仿佛自己也会成为传送带上的一员,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有一种审视与被审视的感觉。当传送带开始运行时,机械臂上的电热丝会对不同样貌的模型进行固定程序化的切割,将不同的模型都加工成拥有同样外貌特征的千篇一律的模样。最后加工好的模型会随着斜坡慢慢滚落,与其他的“成品”堆积在一起。象征着一个审美风潮过境后,这些脸庞像不可回收垃圾一样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并不是堆积在此处作品就完成了,当网红脸来我的作品前拍照打卡并上传到社交软件上时,这个作品又有了另一种意义的开始。
3
陈鹏飞
×
《大型强子对撞机》
陈鹏飞
1996年生于北京
201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201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2016 社会考察实践优秀个人 中央美术学院
2018 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工作优秀奖
201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部
2017 Relation System :Deconstructing Remediation 激发研究所
2017 Maker Faire Beijing 中华世纪坛
2018 事苗 今日美术馆
2018 三七二十一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
2018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优秀作品展
《大型强子对撞机》
作品在现场的呈现主要包含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包括放大版的彩票机装置、显示屏中实时显示的内容,和打印机,它们相当于一整套生产流程,另一大部分就是这套生产流程产出的产品,包括三首说唱及MV和一本诗集。整个作品主要探讨的是信息在传播中积攒的畸变会产生出新的信息。
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是五花八门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核心的观念服务。灵感主要来自于写毕业论文时的一些研究,跟神话学和一些人类学的工作方法有关。在一些人类学家做民族志工作时经常倾向于将其研究对象的神话故事、传说或者宗教信仰中的一些内容还原到其祖先的现实生活层面上去。或者一些从事神话研究的学者也会进行类似的工作,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是从家蚕蜕皮的现象演变而来,涿鹿之战原本可能形容的是如何从卤水池中晒盐。而信息的传播在历史或地域漫长的跨度中产生的错误很可能就是产生离奇故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作品中人工神经网络翻译产生的错误算是对上述过程的模拟和压缩,它同样产出了前言不答后语,或偶尔带有诗意的语句。
展览现场
采用说唱的形式是因为一般强况下类型化的说唱总是带有强烈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与无意义的歌词之间就会自然产生一种荒诞感,这种荒诞感也是对神话或宗教中的某些神圣、庄严的内容带有嘲讽性的一种映射。作品起码在传达两个方面的信息。虽然整个作品的感觉说是游乐场也好,热闹也罢,但其实底色是悲凉的,因包含着对神圣和庄严的消解、换句话说人类引以为傲的经典中由错误累加变来的内容不知道有多少。我们只能知道故事在当下变换成的样子,过去的在流转中的畸变不可考也数不过来,故事(信息或者文本)在未来的走向你也无法控制。但另一个方面,这种浓缩和模拟出来的流程很有可能是一种生产创意的机制,需要创作的时候你未必要自己构建故事,可以对这个机制生产出来的文本反向求解,这些文本现在在未经改动的状态下有些就已经像诗有些可以被唱出来,如果把它们作为原材料,在其基础上加工改造完全可以做绘画或者小说的创作。
4
胡宝
×
《时间:交汇之所 》
1997年3月出生于桂林
201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2018年9月-12月 赴往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交换学习
本科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2019年获学士学位
获奖经历:
2018.12 中央美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2018.11 金斯顿大学 x WhiteStuff品牌2019T恤图案设计大赛 , 三等奖
2017.12 CAFA创新梦想之星-宝贝艺术梦想计划
2016.12 团队作品荣获首届中央美院新媒体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奖
2016.11 中央美院2015级,国家奖学金
参展经历:
2018.1 2017年度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优秀作品展
2017.1 展览“2117+”90后艺术新力量作品展,高更画廊
2017.3 影像互动空间“模糊的界限”Blury Edges
《时间:交汇之所》
Time: A Meeting Space
作品材料:交互影像装置、纸本
作者姓名:胡宝
指导老师:吴帆 何君 张凡
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消失么?
随着记忆的消失,图像是否已了无痕迹?
重拾图像,我们能否寻回逝去的时间和记忆?
我们记住了什么?又忘记了什么?
我们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命,美好的记忆是我们生命中看不见的珍宝。作品以个体经验为例,通过交互的展示方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个人“历史”影像的模式,探寻过往的时间、人类的记忆与影像媒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物理空间被转化为了一个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记忆的交汇之所。此互动装置程序借助于Unity引擎,实现画面上指针与实体指针同步转动。轻轻旋转指针,虚幻的影像将勾连起每个观者自身的记忆,并引发其对于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作品灵感来自一次意外的发现。有一天我从家里翻出来了一些尘封的录像带和胶片,原来这些“档案”储存着我儿时的影像资料,这些已被完全遗忘的记忆又被我再次被寻回,重新观看这些影像如同一次跨越时空的与自我的对话。若不是那天翻开这些尘封的录像带和胶片,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寻回这些珍贵的记忆,如梦一般,却真实的发生过,在梳理图像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过去与当下的关联。连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即是我们的记忆
手工书
所有被寻回的影像“档案”(老式录像带,DVmini磁带) 都通过索尼录放机被重新转码为mp4格式,之后按照年份与影像内容被分类与整理、筛选。所有的图像“档案”都从旧的相册集中被分离出,经过再次梳理和筛选,按照年份顺序和内容被装入新的相册集中。这些“档案”最终转化为记忆片段的素材。
展览现场
影像帮我们重拾和重建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像的拍摄方式、传输方式、储存方式、观看方式悄然变化,在这个“时间:交汇之所”的物理空间中,作品中采用的交互的影像媒介与过去的大录像带、DVmini磁带、幻灯片、胶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呈现了影像媒介的历程,同时印证了时间、记忆、影像的内在关系。
路易斯·布努埃尔说:“我们的记忆构成我们的所有,我们的思辨、感觉、甚至我们的行动。没有它,我们什么都不是。” 这是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它使我们成为自己。
5
钱雨珑
×
《景观社会下的新图像来源》
钱雨珑
1997年9月,生于湖南常德
2019年6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
获奖参展经历:
2016年10月,第三届”istep"杯微摄影大赛二等奖
2016年12月,荣获2015-2016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2017年10月,第四届“istep”杯微摄影大赛三等奖
2018年12月,荣获2017-2018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综合奖学金二等奖
2018年12月,作品《当你在看我的时候我也在看你》手工书入选
第四届全国高校插图艺术展暨首届全国高校书籍装帧艺术展。
《景观社会下的新图像来源》
“景观是将人类权力流放到一个彼世的技术实现,它是人的内心已经完成的分离。”
——居伊·德波
新时代背景下,自媒体盛行,多种社交修图软件应运而生,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新的伦理被构建,人类本身被边缘化与异化,新的形象和语言被创造,在生活中如果人们完全顺从景观的统治,逐渐远离一切可能的切身体验,并由此越来越难以 找到个人真正喜好之物。那么这种生存状态就无可避免地造成对个体的抹杀。
节选《异形》
《异形》
“美化”是高涨的力的结果。美化是得胜的意志的表现,是加强了协调的表现,是所有强烈欲求已达和谐的表现,是分毫不爽地垂直的重力的表现。逻辑和几何的简洁是力量高涨的结果,反过来这种简洁的感觉又提高了力量感——发展的顶点是伟大的风格。丑意味着某种型式的颓败、内心欲求的冲突和失调,意味着组织力的衰退,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即“意志”的衰退。
1
2
节选《当你凝视深渊》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尼采
作品自述及图片均由艺术家提供
撰文丨 林路
编辑丨 张译之
毕业季展览现场图丨胡思辰
CAFA毕业季观展指南 👇
26分钟前
寻声逐艺,初心远行,艺讯网毕业季专题,看展!走起!转发转发转发~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转载及合作请后台联系!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滑动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